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人民日报整版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

2020-02-19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如何?如何进一步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人民日报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成就与努力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对尊师重教提出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近1627万人,分布在51万多所学校和幼儿园,为2.7亿在校生传道授业,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广大教师无比关心、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每年教师节都通过到学校视察、看望慰问教师、致祝贺信等方式,对全国教师表示亲切问候,就教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亲自推动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师队伍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取得重大成就。

 

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2012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加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文件,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2018年制定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分类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

 

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严控师范院校改制、摘帽,师范院校稳定在180所左右,其他参与教师教育的院校稳定在380所左右,教师教育专业点保持在5000个左右。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普遍建立。

 

教师国培体系建立健全。2012—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教师“国培计划”专项经费超过137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超过1200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各地5年一周期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2012—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万名特岗教师,持续为乡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优化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2013年教育部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到2018年已经安排专项经费153亿元,覆盖725个贫困县,惠及130多万名乡村教师。

 

推进教师编制配备改革。国家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教师配备标准,倾斜支持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定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2016—2018年评审为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者达9000人。同时,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

 

教师整体素质结构得到优化。据2017年统计,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提升,有93.7%的小学教师取得专科以上学历,82.5%的初中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日趋优化,普通高校、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的分别占69.8%和70.5%;师生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与2012年相比,小学生师比降低了0.59个百分点,初中生师比降低了1.18个百分点,高中生师比降低了1.82个百分点。

 

在看到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城镇化进程、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愈发突出。比如,教师队伍配置在区域、校际还不平衡;教师培养还不充分、不完善;一些地方对教师关心不够,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全方位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牢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使教育改革发展更有活力,让教育现代化动能更加强劲。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师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担负起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

 

突出第一标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广大教师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润心田,像孺子牛那样做人梯。新时代,要更加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全面强化师德教育,加快建设师德全员养成体系。

 

适应发展需求,推进教师教育振兴。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新时代,要统筹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坚持师范院校的师范主业不动摇,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鼓励有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持续为教育发展供给优秀师资。强化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全员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改革实施“国培计划”,大力开展混合式研修,组织高质量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围绕效能优化,推进教师管理改革。优化管理效能是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活力的关键。新时代,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稳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通教师职业上升通道。推进县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健全聘用引进、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探索优胜劣汰机制。

 

拿出真招实招,保障教师待遇权益。根据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中央相关文件要求,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科学调整教育支出结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确保国家各项惠师强师政策落地见效。对300万乡村教师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加大倾斜支持力度,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公共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教师从教保障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地位,营造尊师重教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厚植尊师文化的源泉,良好家风中尊敬师长的礼教是尊师精神内化养成的土壤,醇厚校风中敬爱老师的规训是尊师行为固化的结晶,社会氛围中感念师恩的行动是礼敬教师的感召。要加强尊师宣传,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校闹”。要共同唱响尊师风尚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按照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要求,到2022年,教师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教师培训效果明显增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优化政策设计,推动基层探索,将国家政策化为操作方法,采取务实管用举措破解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

 

(作者王定华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大力加强“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同志2017年6月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分析深度贫困地区时指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这些地区简称“三区三州”。2016年底,“三区三州”总人口258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60多万人,占比高达76%,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万多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不久前,受有关部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在“三区三州”开展调研,深入了解“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探索研究教育最薄弱地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自然环境恶劣、多民族聚居、贫困高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三区三州”的突出特征。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三区三州”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约1.6万所,在校生568.52万人,专任教师32.58万人。“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补充渠道进一步拓宽。2017年底,“三区三州”学前教育专任教师达到4.83万人,较2012年增加了2.97倍。四川省从2012年以来,仅通过“特岗计划”就为藏彝区补充7000余名急需学科教师,专任教师比2012年净增1.4万名。甘肃临夏州2017年自主招聘紧缺学科教师321名。二是教师能力素质大幅提升。“三区三州”学前、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6.16%,较2012年增长5.48个百分点。四川凉山州每年培训教师达1万余人次。云南怒江州2017年共培训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近9000人次。三是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比如,青海取消乡村学校中级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以及对乡村教师外语、计算机和论文的刚性要求,实现即评即聘,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甘肃甘南州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建立了县域内教师流动、校长交流机制。

 

“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共识。在中央政策推动下,“三区三州”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精准扶贫和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形成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共识,将教师队伍建设优先纳入议事日程。二是中央统筹安排,八方合力支援。“三区三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财政自给能力非常有限,财政支出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央转移支付。中央强有力的转移支付是“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支撑。同时,在中央号召下,东部发达地区高校、中小学和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等积极援助“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八方合力支援的燎原之势。目前,有14个省份、136个县、37个国家部委、30多家国企以及大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支援“三区三州”教育发展。三是着力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基础。面对极端复杂和繁重的教师队伍建设任务,“三区三州”各地依据中央政策推出一系列举措,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各类制度定位准确、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加强“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当前“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教育普及率快速提高导致师资依然紧缺。二是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三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比较困难。四是“三区三州”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较弱,高度依赖特殊支持政策,给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加强教师编制配备倾斜和政府购买岗位力度。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特殊情况、教育脱贫攻坚、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因素,加大跨区域、跨行业的编制调整力度,向“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倾斜。同时,加大政府购买教师岗位力度,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二是特殊困难地区可以取消职称岗位比例限制,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在“三区三州”乡以下地区可以取消职称岗位比例限制,教师在任职年限、学历、教学业绩等指标方面达到基本标准即可评聘相应岗位。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三是核定教师周转房造价时考虑高原高寒地区成本高的特殊性。“三区三州”自然环境特殊,高原、山地等特殊地理条件使得工程建设成本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出很多,许多地方建筑材料需要人背马驮、二次搬运,建设场地还需要挖山平整和边坡治理、挡墙支护等。因此,在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设计、经费预算中应特别关注高原、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问题。四是为高原高寒地区教师提供医疗支持。在高原地区长期工作的教师容易患高原性疾病。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为高原高寒地区教师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

 

(作者李廷洲、郅庭瑾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

 

我国有近1627万专任教师,他们躬耕于51万多所学校和幼儿园,支撑起拥有2.7亿在校学生的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教育体系,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这支宏大的教师队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中青年教师是这支队伍的主体,年轻是其显著特征。根据2017年的统计,普通高校、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69.8%和70.5%。当前,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期。抓住职业发展关键期,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是我国教育的希望所在。抓好这个职业发展关键期,就要坚持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

 

师德,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古之师,把传道放在首位。今之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从肩负的使命、岗位的职责出发看待教师队伍的师德和素养。在学生眼里,教师的言和行都是可以学习的,所谓“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习近平同志一再要求教师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师德高尚。师德高尚的基础是对学生有仁爱之心,没有一颗仁爱之心,就不可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正因为如此,师德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恒久动力。每个教师都要从担任教师的第一天起自觉锤炼、身体力行,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职业发展关键期更要“正冠系扣”、培育品格、提高修养,自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师能,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现在,教师队伍执教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成为顽瘴痼疾;教师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教学基本能力有待提高。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等等。但教师队伍自身的弱点是主要原因,比如,由于相对年轻,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社会经验不足,与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抓住教师职业发展关键期,着力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提高师能,需要多措并举。当前,最重要最有效的是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这种培训,应当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在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应当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特别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应当针对教师能力的“短板”,满足教师进步的需要。

 

师德与师能必须齐抓共进。只抓师能提高,忽视师德建设,教师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只讲师德建设,不抓师能提高,教师就不能适应科技进步的大潮和教育现代化的大势。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大凡都是师德高尚、师能高强的老师。只有坚持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才能培养更多的好老师。

 

强调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源于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地位。教师承担着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共属性。同时要认识到,只有严爱相济才能更好促进教师成长。因此,在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更要关心爱护教师。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小,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使广大教师更加敬业乐业,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为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而努力奉献和奋斗。

 

(作者瞿振元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

邮编:710021

电话:029-86173217

Copyright © 2019-2024 hjc667黄金城 - 澳门黄金城网址hj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